科研动态
2024年10月16日,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胡章立讲席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 《Bioresource Technology》(1区Top,影响因子= 9.7)发表题为“Microbiota succession, species interactions, and metabolic functions during autotrophic biofloc formation in zero-water-exchange shrimp farming without organic carbon supplements”的研究论文。 微藻自养型生物絮团与依赖额外有机碳补充的异养型生物絮团相比,...
2025年10月17日,由我院杨雪薇副教授(共同通讯作者)团队与苏州科技大学、海南师范大学、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与芬兰奥卢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,在中科院分区表材料科学一区TOP期刊Nano Research Energy上发表题为“Recent advances of biomass-derived hard carbon as anode materials for sodium-ion batteries”的最新综述。图1. (a) 锂资源分布;(b) 钠资源丰富性对比;(c) 钠离子电池成本优势;(d) 钠离子与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对比;...
2025年11月,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滨海红树林湿地课题组在Journal of Plant Ecology(中科院大类和小类生态学一区,TOP期刊),发表题为“Trait-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mediate the encroachment of an exotic tree in coastal wetland transition zones”的研究论文(图1),揭示了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(Sonneratia apetala)在滨海湿地交错带中快速扩张的机制,为红树林保护与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。 图1 相关研究论文已在线发表 ...
2025年10月,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讲席教授胡章立课题组在Cell Press旗下国际知名学术期刊《Trends in Plant Science》(中科院SCI期刊分区1区TOP,影响因子20.8)发表题为“Panomics to manage combined abiotic stresses in plants”的Forum论文。该论文提出利用单细胞空间组学、转录组学、蛋白质组学、代谢组学和表观基因组学等多组学及先进的现代育种工具,能够深入了解植物如何应对多重非生物胁迫的机制。通过识别新的分子靶点与调控途径,...
传统认知中,创造力被定义为“产生新颖且有价值想法”的能力,如今这一概念已远超艺术创作范畴,延伸至日常问题解决、认知视角转换乃至自我认知重塑等多个维度。然而,精神疾病引发的思维僵化与神经功能缺损,会进一步加剧创造力衰退,构建“精神创造力增强或补偿”的新型治疗范式已成为临床研究的迫切需求。近年来,裸盖菇素、LSD等经典致幻剂,以及氯胺酮等非经典致幻剂,因其在重塑意识状态、激发创造性思维与改善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独特潜能备受关注。...
欢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
订阅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最新科研成果

